近日,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带领调研组走进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乡及小溪镇,聚焦漳台交流、闽南文化建设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开展深度调研。
近年来,漳州市平和县始终将文化发展置于县域建设的关键位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使命担当,积极推进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及漳台文化交流工作,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平和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更是对当地长期以来在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及漳台交流领域所取得丰硕成果的一次集中见证。
当天下午,调研组首站抵达位于五寨乡埔坪村思永楼的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作为台湾五大家族之一“雾峰林家”祖籍地的核心文化地标,思永楼承载着跨越海峡的深厚历史记忆。
“雾峰林家”在台湾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家族成员文武兼济,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颇具影响力,更在孙中山革命时期及后续历史进程中,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林家祖辈林祖密曾追随孙中山投身护法运动,被委任为闽南军司令,后不幸被军阀杀害;其孙林正亨在抗战时期浴血昆仑关、远征缅甸,身负重伤??拐绞だ螅终嗝孛芗尤胫泄膊?,回台湾开展地下工作,1949年被捕后宁死不屈,于1950年英勇就义。林家数代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平和县深挖这一历史资源,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以思永楼为依托,精心打造迁台记忆展示中心。通过引入专业团队、整合两岸文献资料,运用多元展陈手段,生动展现大陆移民至现代台湾的多元文化与社会变迁。自建成以来,该展示中心已成为两岸宗亲寻根谒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是平和县推动漳台文化交流的典范之作。
随后,调研组前往五寨乡寨河村,深入考察寨河旧楼活化利用情况。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内堡外城式民居建筑,以独特的防御功能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著称,占地面积达3603.1平方米。面对这一珍贵历史遗产,平和县大胆创新,以克拉克瓷文化为引领,根植土楼文化,探索出“新文化功能 + 业态”的活化模式。通过现代技术修缮,将古老建筑与农耕文化馆、平和窑文化研学馆等新兴文化空间有机融合,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又赋予其商业运营、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多重功能。如今的寨河旧楼,不仅是承载历史的“活化石”,更成为拉动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消费的新引擎,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为闽南地区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和经验”。
当天,调研组还深入平和县南山古城。这座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六百余年岁月沉淀的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2024年12月成立的南山古城文化交流中心,吸引了县文联所属多个协会、语堂书院等众多文化机构入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当前推进的修缮整治项目(一期)暨非遗文创产业聚集区核心区建设,更是平和县活化利用古城资源的关键举措。通过修复古建筑、重塑街区风貌、培育文创产业,南山古城正逐步实现从历史遗迹到文化产业高地的蜕变,成为展示平和历史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在调研现场,林晓峰会长对平和县在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及漳台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平和县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无论是以“雾峰林家”为纽带深化漳台交流,还是创新推动古建筑活化利用,都展现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与卓越的实践能力。这些经验对于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待未来能与平和县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两岸文化交流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锚定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中心目标,汇聚智慧与资源,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彰显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磅礴力量。
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主任曾进兴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他表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乡村注重挖掘两岸同根同源深厚情缘的相关文献史料,再现闽南文化的独特内涵。作为史志研究部门,我们将发挥优势,重点推动埔坪村等两岸同名同宗村共编村志、共建数字村志馆、迁台记忆馆、村史馆等,赓续闽台情缘,增进血脉亲情,扩大祖地影响,助力乡村振兴、文旅经济发展。
平和县委书记蔡绿璇会见了调研组成员,对研究会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就深化文化合作、推动成果转化进行交流。蔡绿璇表示,古建筑活化对于传承地域文化、促进两岸交流意义深远。未来,平和县将积极借助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的专业力量与平台资源,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推动地方文化发展。通过整合古建筑资源与闽南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平和印记的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平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叶青全程陪同调研,他表示,闽南文化研究会在学术研究、资源整合等方面成果斐然,期待未来能与研究会加强合作,借助专业力量为平和文化传承、活化利用及漳台文化交流工作提供更多指导,共同探讨文化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平和文化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