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塔下村位于书洋镇西面,西靠文峰村,南接下坂村,北连曲江村。村庄海拔565米,群峰环绕,形成一个狭长的山谷,塔下村就在这个山谷内。村内小溪经村头至村尾,呈S形,村内两座圆形土楼,正好像是太极阴阳鱼的眼睛。
塔下村村域全貌
拦河坝
小桥流水
塔下村土地面积5.68平方千米,山林面积3.5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6平方千米,水田面积0.30平方千米。塔下村现有428户、1568人,是纯客家村落,通行客家话;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18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沿革】
明时,属永丰里二图;清时属居仁里梅垅总;民国时先后属南靖县三团区、梅江乡塔下保;1949年9月,属第五区梅江乡;1958年,塔下与南欧合称南塔耕作管理区,属东方红人民公社;1963年,成立塔下生产大队,属书洋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塔下村委会,属书洋乡;2000年,隶属书洋镇。
【建筑】
塔下村现存51座土楼民居和30多幢小巧别致的青砖小楼民居建筑,历史最长的达391年。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德远堂里24根石旗杆保存完好。
大坝土楼群 位于塔下村大坝自然村,现存土楼有燕山楼、福孙楼、德源楼、积兴楼、庆德楼、顺兴楼、文选楼等22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和兴楼与三巴楼。
庆德楼
塔下土楼群 位于塔下行政村塔下自然村,有五角楼、梅头楼、倚南楼、德昌楼、顺昌楼、勤和楼、顺庆楼、俊源楼等大小土楼民居共29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裕德楼。裕德楼以其形似围裙而成为塔下村一道奇观。它位于塔下自然村上游,依山临水,建于清末民国初。前半楼高四层,每层10个房间,1个楼厅,2道楼梯。后半楼有三层楼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如同围裙。
德远堂 明弘治年间始建,坐落在塔下村东面的山腰上,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さノ弧W郧迩《迥辏?760年)至197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重修。主体建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加上祠后风水林和堂前池塘、石旗杆,合约百亩。德远堂为歇山式屋顶四架三间结构,上下两堂的砖木建筑,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祠前围墙外有一口半圆形池塘,池塘边上竖立24支石龙旗杆,这些石龙旗杆均是塔下张氏自清乾隆以来及第的进士、举人、贡生等有学衔官阶的子孙所立,是客家人崇尚文明教化思想的象征。德远堂后侧山形似卧虎,张氏宗庙为虎头,虎背就是村庄山头最高峰。
德远堂
【民俗】
塔下村重视岁时节庆,每个月都随着农事活动祭祀,或敬神或祭祖或祀鬼。
塔下村每年要举行做春福的神明庆典。万庆楼、倚南楼、德昌楼、下新楼厅堂供有城隍妈。每隔三年的正月十五日,村民要把城隍妈请进神轿,到平和九峰城隍庙“割香火”。割回香火回村里后开始巡村,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备果品祭拜、“添油香”,晚上还要放烟花爆竹,请“大班戏”演3~5天。
拜祖 凡年节或逢办喜事,如生日、升学、订婚、满月、周岁、出嫁、发财、迁居等都要拜祭祖宗,拜祭祖宗后才可以开桌请客或自家进餐。家人出远门或外出归来,也要点香拜告祖先。海外有声望的侨胞宗亲回来在德远堂祭祖,都严格遵照礼仪,最隆重的祭祀称为“三堂祭”。
【人物】
据民国版《张氏德远堂族谱》记载,德远堂张氏派下取得举人、拔贡、秀才等达50余人,出仕的有县正堂、县知事、府教谕、府书院院长、福州道台等。现族人中获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3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国内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张顺畴(1896-1959年),曾任三马林达中华商会会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等职。曾被列为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三大富商之一。
侨史馆
张庆重(1910-1992年),年轻时远渡新加坡,富甲一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他就在广州、福州投巨资支援国家建设,并存入近百万元作为公益事业专用款。1961年后,兴建南靖县第一座华侨医院曲江医院、南侨戏院、百岁楼和南靖图书馆,倡议成立南靖县华侨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