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楼阁官方网站入口-51品茶轻量版,本地同城200元快餐服务网站,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

重大政务活动
2017-06-1308:35:47来源: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至1956年)
  


  (一)军事管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已解放的原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所辖各县全面实行军管,历时两个月。宣传和执行中共中央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接收原国民党政权在漳属各县的党、政、军机关和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官僚资本企业,金融、交通、邮电等机构,以及公立学校与医院等。同时,在工人、农民、学生、教职员、工商界、民主人士的积极协助下,维持社会治安,收容散兵游勇,发动支援前线,组织恢复生产,稳定市场物价;并组织部队、发动群众肃清土匪、特务,迅速消除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政权建设
  1949年10月25日,设置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丁乃光、副专员陈文平名义发布建立督察专员公署的公告,把建立全专区各级人民政权列为首要任务。专署执行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相继建立辖区11个县(市)人民政府,并委任县(市)长;核准各县(市)建立71个区人民政府。同时,由县(市)到区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分别履行两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专署督导和协助各县(市)在农村组建农民协会,在城镇建立居民委员会,代行人民代表会议职权;还相应成立基层人民武装——民兵组织。全专区土地改革后,专署贯彻中央关于四级政府体制的指示,实行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政府试行组织条例》,把区人民政府改为县(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区公所,在全专区建立和健全行政村政权的基础上,调整、组建乡(镇)人民政府。尔后,在各县(市)开展首届“普选”,先后召开各县(市)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县(市)长、副县(市)长,审定批准政府机构负责人。
  (三)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专署抓紧贯彻“支前第一、生产第一”的方针,以搞好支前和推动农业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总结粮食丰产经验、推广丰产技术。重视部分受灾地区的工作,由专员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干部,配合各级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察看灾情,及时发放无息粮贷100多万元、救灾粮315万公斤,帮助灾区农民度荒,投入生产自救,恢复、发展生产。1952年,全专区粮食产量6.15亿公斤,比1949年4.93亿公斤增长24.75%。
  1953年,根据龙溪区“一五”计划,专署制定和实施农业以粮食为中心,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政策。专署发出“爱国增产、劳动光荣”的号召,开展爱国增产竞赛活动,确定专区、县、区、乡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农业,突出粮食生产,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总结推广本地区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开创粮食生产新局面。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宣传,建立专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所(站);分配龙溪农校毕业生充当技术骨干;分级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轮训农业社长和互助组长;推广水稻盐泥水选种,插秧“四目相对”,适当密植以及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和冬种小麦等。全区水稻连年获得好收成,1953年产量580675吨,1957年增为662085吨,增长14%。同期甘薯产量增长8.3%,小麦产量增长184.9%。1956年《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书中有3篇介绍华安县先锋农业社等办社发展生产的经验。专署还在龙溪、海澄两县76个农业社开展“千斤稻、万斤薯”增产竞赛活动。1956年,龙溪县25.6万余亩水稻平均亩产540.5公斤,海澄县14.2万余亩水稻平均亩产508.7公斤,经专署验收上报,两县获得国家农业部的表彰。
  (四)稳定物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漳州物价继续飞涨。专署贯彻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执行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的措施。在农村废除不合理的赋元制度,查田定产,统一税率,减轻农民负担25%以上;在城镇废除旧税制,征收工商税。确定以征粮为中心,布置各级政府认真执行“粮多多征,粮少少征,无粮不征”的公平合理征粮原则;对受灾地区给予妥善照顾,实事求是完成征收公粮任务;适时从国库拨出粮食,交由专区粮食公司敞开抛售,抑制粮价。督促银行贯彻“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的方针,建立专区、县(市)两级中国人民银行和基层信用合作社。党政军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少量使用外,一律存入银行,统一调度,沟通资金。同时发行爱国公债,回笼货币,紧缩社会资金,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专区、县(市)成立统筹内外贸易的贸易公司,掌握重要物资的供销,统筹安排,调节余缺。又通过举办各级物资交流会,扩大商品流通,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在市场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打击奸商,煞住涨风。至1952年底,物价不仅保持稳定,而且有所回落。
  (五)改造、发展文教事业
  专署对文化、教育事业执行改造和发展并重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学校、报社、医院和文化团体的领导。调配干部和遴选出身成分好、思想觉悟高的知识分子充实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教政策,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开展业务活动。
  专署专门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全面研究教育工作。加强各级政府对学校的领导,实施对旧教育的改造,取消国民党在学校设置的敌视师生的训导处和教官等,删除反动的教育内容;建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整顿学校的混乱现象,建立学校新秩序。同时,贯彻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教师到省、专区、县(市)举办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或培训班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各级政府组织教师就地参加社会、政治运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办好人民教育事业。1953年贯彻学校面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实行专区统一招生制度,试行保送品学兼优的工农子女升入中等和高等学校就读,分等级评给人民助学金;增办工农速成班,选调文化水平低的工农干部入学,扫除干部中的文盲。还采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一批青年干部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这一年全专区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在校小学生达125678人、中学生8558人,比1950年分别增长21%和35%。同时,全专区还创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各级各类业余学校,组织干部、职工学文化;为扫除青年文盲,专区和县(市)成立扫盲办公室,区成立扫盲辅导站和扫盲中心学校,广泛组织扫盲班、速成识字班,在学人数达149823人。入学的工人、农民人数逐年增长,出现许多父子、母女、婆媳、夫妻、姑嫂、兄弟姐妹同班学习文化的新气象。
  专署特别作出决定,支持富有革命传统的“芗潮剧社”恢复其革命青春,结合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运动,上演《人民城市》、《血泪仇》等话剧,发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积极作用。还扶持和发展木偶戏、芗剧等地方戏剧。木偶戏老艺人杨胜、陈南田在1956年、1957年先后参加国家皮影木偶剧团出国演出,为祖国带回盛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鼠疫、霍乱、天花、疟疾等疫病仍在流行,专署贯彻中央关于“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群众运动,逐渐减少疫病传染,收到良好效果。为迅速扑灭和有效控制疫病流行,专署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1953年起,全专区先后消灭古典型霍乱、鼠疫、天花三大烈性疫病。实施计划免疫,消除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大力推广和普及新接生法,免费治疗妇女子宫脱垂、尿道炎,查治宫颈瘤等,基本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及产妇产褥热。1955年,在龙溪、海澄、云霄、漳浦、华安等县11个乡、村开展群众性防治血吸虫病工作。
  专署也重视提高人民体质的体育运动。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带动职工体育和农民体育的开展。1951年10月,在漳州举行专区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标志着全专区人民体育事业的新发展。1956年成立专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并发挥城乡体育协会的作用。在各级各类学校、工矿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业余体育队、体育训练小组等体育群体,开展“劳卫制”体育达标活动,倡导和组织民间舞龙、弄狮、划龙船等传统项目的体育竞赛。
  (六)粮食统购统销
  1953年11月,专署贯彻政务院颁发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福建省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专署和各县(市)均成立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由专区、县(市)领导挂帅,部署实施。在县(市)组织三级干部学习政策的基础上,省、专区抽调直属机关干部245人,配合各县(市)扩大政策宣传,培训骨干。先在漳浦县搞试点,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铺开。粮食统购工作根据国家需要和“余粮多者多购,余粮少者少购,无粮者不购”的原则,通过群众民主评议,以粮食产量为基数,扣除缴纳公粮和留足口粮、种子粮、饲料粮、社会粮(每人留的一定余粮),然后分级计购。既执行政策,又实事求是,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当年超计划完成统购粮食任务,总额达1.17亿公斤。在实施粮食统销中,慎重、细致地核准对象,分级安排,按人定量,发证供应,做到不遗漏,相对稳定。居民和干部每人每月定量15公斤;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人和干部,按劳动强度的轻重每人每月定额为9公斤至22.5公斤,有特殊情况者另作照顾,再提高定额标准。1954年,专署又根据上级指示,部署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三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农村“四留粮”(口粮、种子粮、饲料粮、社会粮)则以实产为依据,有增有减。1955年,全专区农业人口人均“四留粮”为原谷282公斤,比1954年增长7.2%。同时,对私营粮商、粮店职工和从业户,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分别安置,各得其所,理顺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七)兴办水利、电力事业
  专署实施专区“一五”计划,开展以治理九龙江和兴建沿海、山区农田灌溉设施为主的水利、电力建设,务本治标并济,抗灾生产和兴修水利相结合。一是建立专区防讯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二是组织科技干部调查研究,制定发展水利、电力建设计划。三是发挥互助合作机构的集体力量,推进兴建水利的群众运动,形成农忙抓生产、农闲办水利的新局面。1954年至1955年,全专区遭受旱灾,专署一方面组织慰问、救灾、生产自救;一方面新建、扩建和改造引水、蓄水、提水工程。1955年,兴建由龙溪、海澄和田地毗连的同安3县合办江东引水工程,抽调126名干部、技术人员,组织1万多名民工突击施工,修建渠道30多公里,引水灌溉3个县25个乡(镇)7.58万亩耕地;并在全专区各地发动干部、群众兴建小型水库,形成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养鱼、畜牧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利建设热潮,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水利设施的改善,排灌动力也得到发展,由原来靠人工车水、戽水,逐步改为机械提水灌溉。与此同时,专署为发展生产和供应人民生活用电,在漳州城区和各县城镇兴建发电厂。筹建南丰山电厂,改造、扩建漳州电厂,改直流为交流,逐渐缓解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状况,结束漳州直流低压供电的历史。
  (八)发展交通运输
  专署把发展交通运输和支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修建公路为主,兼顾内河和沿海的水上运输。先后扩建境内的国道,建造漳浦旧镇、交塘的桥梁,抢修海澄浮宫经港尾到镇海的省道;改建列为国防工程的南靖牛崎头至平和柏松关的公路,与广东饶平的松芝线衔接,成为闽粤第二条公路干线。同时,收购私营汽车公司,建立国营汽车公司;引导非机动车辆和船运业组建互助合作社。1956年,专署又先后调拨民工8万多人、干部1.4万多人、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2800余人,支援鹰厦铁路和“7962”(军用机场)等支前建设工程。组织大批汽车、船只运输物资,沿途设立商业网点和临时医疗所。鹰厦铁路经过辖境182公里,地委和专署在华安丰山和华丰各设立一个指挥部。1957年8月鹰厦铁路全线通车,龙溪专区先后有干部、民工6000多人次分别被评为功臣、积极分子,受到奖赏。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至1966年)
  


  (一)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1958年开始,中共龙溪地委、专署根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专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高潮。一个月左右时间,全专区就建立73个政社合一、融工农兵学商为一体的农村人民公社,农户报名入社的达99%?!按笤窘逼诩?,农业方面,生产上脱离实际,搞高指标;措施上瞎指挥,搞水稻并丘;分配上“一平二调”,刮“共产风”。不仅浪费大量粮食和公共积累的资金,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连年严重下降,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工业方面,搞所谓全民办工业,大炼钢铁。全专区迅速办起数以千计的工厂,而基本合格的仅464个厂。土法炼铁、炼钢,得不偿失。由于“大炼钢铁”,人民日用品产量大大下降,市场商品供应紧张。
  1961年起,地委、专署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运动,调整农村政策,大搞开荒、扩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讲究科学种田,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在城市,将突击创办起来而实际并未具备条件的工厂“下马”,在续办的工厂中整顿生产班、组,厉行增产节约,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努力开发新产品,工业总产值稳定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二)文教卫生事业的“跃进”和整顿
  1958年,专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学校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倾向,加强生产劳动技术教育,部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协助学校试办工厂、农场。下半年随着工农业“大跃进”,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其一,突击创办师范、工业、医学、艺术等大专班,继而又合并为漳州大学,分类设立学院;还举办云霄师范、漳州机电等中等专业学校。1959年,地委、专署决定停办漳州大学,只保留师范类,并把学院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其余专业并入有关中专学校。1963年,经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同意,以漳州师专为基础,把南平、泉州、厦门3所师专合并到漳州,定名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其二,兴办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吸收农村未进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从县(市)到公社(或大队联办)共办195校。受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表彰的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和云霄县海峰农业中学,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农业生产中起带头、骨干作用,深受群众欢迎。
  文化事业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专署组织文化干部和老艺人、文艺骨干通力协作,整理漳州传统剧目(本)和创作现代剧本;扶持改编和演出芗剧《三家?!贰ⅰ都恿罴恰?,分别获得全国、全省戏剧汇演奖,还创作歌颂“榜山风格”的《碧水赞》和木偶戏《雷万春打虎》,名闻全国。为培养地方剧种的新生力量,还组建省艺术学校漳州分校。
  卫生工作是专署施政的重点之一。1958年,专区创办中医进修班,培养大批专、兼职医护人员。同时在全专区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由各级党、政领导挂帅,抽调卫生防疫人员组建办公室具体抓,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地委、专署确定漳州市(今芗城区)为示范市,经省检定为全省基本实现“六无”卫生城市。漳浦县霞浦乡、平和县芦溪乡石宝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卫生模范乡、村。
  体育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有新发展。1958年11月,专署体委组织专区体育代表团参加省第三届运动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
  


  1966年5月起,全专区开始“文化大革命”。几个月之内,整个社会陷于严重动乱之中。1967年上?!霸旆磁伞倍崛ǖ摹耙辉路绫毕砣闹荨霸旆磁伞倍崛〉匚?、专署以及县(市)委、县(市)人委和人民公社(街道)的权,党政机关全面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漳州人民备受无政府主义的祸害。
  (一)建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5月,经福州军区批准,成立以军队干部为主的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市)以至公社(街道)、大队(街)和企业事业单位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元化的领导体制。通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开展“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等“斗、批、改”运动,由于“左”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又挫伤一大批干部和群众。1969年3月,专区革委会贯彻中央关于“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部署城镇挖筑防空洞,加紧“小三线”建设,把部分工厂迁到山区,进行备战。1975年底,地区革委会按上级指示搞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的“管、卡、压”、“唯生产力论”、“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等,使工厂、农村通过整顿建立起来的许多合理规章制度又被否定,经济建设再度受到挫折。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全地区人民才从“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二)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1968年,专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在全专区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1969年至1973年,先后组织地区、县(市)、公社、大队及重点生产队干部2000多人前往大寨“取经”;在长泰、南靖召开全地区农业学大寨现场会,总结、推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1974年,地区革委会又部署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投入300多万工日,兴修大、小型水库、水渠200多处。其间先后建成可灌溉13.34万亩土地的龙海县西溪桥闸“一条龙”引水工程,云霄—东山长达85公里的“向东渠”工程,以及九龙江下游的电力排灌站、漳浦县的眉力水库等。同时,发动群众围垦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1973年,全地区仅妇女耕山队就有167队。其中南靖县五斗山妇女耕山队成为“学大寨铁姑娘”先进集体,闻名全国。
  1975年,地区革委会实现“普及大寨县”,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地区、县(市)、社三级重新修订学大寨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近期计划及“五五”农业发展规划,各级革委会都确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以实施。地区以平和县为重点,推动各县(市)的重点公社率先大干起来。地区革委会组织各县(市)、公社(农场)负责人300多人巡回观摩、学习平和与龙海、漳浦、长泰等县发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学大寨、改造旧山河、建造新平原、大干促大变的经验。嗣后,全地区又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各级革委会抽调9000多名干部到社、队第一线进行“基本路线教育”,或蹲点包片,或抓点促面。但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造成严重失误。当时,普遍把政治斗争引入农业生产中,搞所谓“生产运动”;甚至以政治代替生产,强调所谓“大批促大干”,搞什么“政治评分”。限制社员口粮标准,限制社员经营自留地和搞副业,限制甚至禁止集市贸易,强制“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挫伤群众生产积极性。全地区粮食减产,部分社员生活贫困,农村超支、欠款增多。
  (三)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1969年,专区革委会先后从龙溪机器厂、轴承厂、收割机厂、汽车运输公司大修厂、仪表机床厂等抽调一批领导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和有关设备,到山区建立“小三线”。1970年,地区革委会着力扶助部分县(市)创办小化肥、小机械、小钢铁、小水泥和小煤矿等“五小”工业。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新老工厂纷纷开展技术革命和工艺革新。长泰合成氨厂不但节省煤耗,而且碳氨质量取得新突破,被评为全国小氨先进单位?;倒ひ低π鳎粗啤澳诔萋滞压然保谌厍乒?。1975年,地区革委会要求基础好的国营企业筹建集体工厂,或生产新产品,或为国营厂加工零配件。同时集中资金创办一批塑料、电子、橡胶工业,既吸收录用社会闲散的劳动力,又为安排从农村返回城镇的知青就业提供条件。但是,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工业生产强调政治挂帅,片面强调“亦工亦农”,盲目追求高指标,急于求成,企图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不顾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情况,致使一些企业因原料、质量、销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无法正常生产。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缓慢。1955年至1965年,全专区工业净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9.2%,而1966年至1976年,年均增长率只有4.3%。
  (四)财政、商贸工作
  财政和商贸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运行失控,物资供应困难,财政收入下降。专区革委会成立后,逐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强调统一计划和遵守纪律,大力组织收入,节省开支,实行年终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存款冻结等,财政困难得以缓解。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批判“左”的思想,激发干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财贸出现转机。1972年,地区革委会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加强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劳动工资的严格管理,地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1974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再掀恶浪,全地区经济建设又遭破坏,财政收入再度滑坡。1975年经全面整顿,形势大有好转。1976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办法,但由于受“反击右倾翻案风”影响,全地区财政收入仍未能扭转,呈下降趋势。
  专区、革委会成立后,执行国务院命令,冻结物价,稳定市?。徊⒎⒒庸桃岛凸┫棵诺闹鞯甲饔?,加强农副产品的收购,对紧俏物资实行凭票供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供需矛盾。但在体制和管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撤并商业机构和商业网点。城镇建立“综合商场”,将商业贸易的各种行业都集中在商场里;农村把传统的圩场集市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禁止,致使货物流通不畅,物资供应紧张。
  (五)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9年至1972年,全地区有近3万名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响应毛泽东号召,踊跃报名到农村和山区插队落户,经受锻炼。1973年,地区革委会对知青上山下乡作出规划,制定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对象、待遇、招工等具体规定,并逐步实施城乡挂钩、厂社(队)挂钩和知青对口下、思想工作对口抓、带队干部对口派的做法,帮助知青解决困难。1973年至1978年,全地区又有1.5万多名知青上山下乡。上山下乡的知青,有的独立办农林果场或综合农?。挥械挠肷?、队联合办??;有的集体膳宿,分散到生产队劳动;有的分散插队落户,独立生活,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
  地区革委会把知青上山下乡列为施政的重点工作,先后从地区和县(市)财政拨款56292万元和大批基建木材、钢材、水泥指标,平价供应1053个知青点,建造1317座、9471间房屋,改善知青的居住条件。部分社、队每月供应知青口粮不足16.5公斤,革委会责令当地粮站据实供应差额。部分知青体质差,生产劳动不够基本工分,则定期给予补助。同时鼓励知青参加大、中专院校为知青举办的函授班,选修政治理论、科学技术、卫生医药、文学艺术等课程。1975年和1979年,地区先后两次召开知青表彰会和代表会,表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有1022名优秀知青被选为地区、县(市)、公社领导班子成员。
  (六)文教卫体工作
  教育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专区各级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上半年开始,工人和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陆续复课。地区革委会成立后,组织地区、县(市)部分教育工作者赴上海学习复课的经验,加以推广;组织各学科教学骨干编写教学纲要和教学参考资料,发放给各学校参照进行教学。地区、县(市)革委会组织1000多名工人和贫下中农分别进驻中、小学,管理学校,批判“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又遭批斗。同时,把农村中、小学的管理权下放给公社和大队;盲目发展一批中学和小学,其校舍、设备简陋,吸收大批未受过师范教育的高、初中毕业生任中、小学教师。又受“交白卷”思潮的影响和“读书无用论”的冲击,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5年经过整顿,恢复学校教育秩序,但1975年底,开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许多正确的政策与措施又被搞乱。
  文化 1968年,各级革委会层层发动和组织干部、职工、居民、农民观看“革命样板戏”的电影?;狗⒄褂邢吖悴?有的挤占电话线路),队队组织群众收听。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队、城镇居民组建文艺宣传队,至1975年,全地区有各式各样文艺宣传队1000多个,队员2万多名。但由于节目单调,“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群众不感兴趣。
  卫生 1968年,专区革委会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根据上级“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批示,部署专区、县(市)医院安排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前往农村、重点边远山区和沿海开展医疗、防疫工作,协助建立合作医疗机构。专区、县(市)和公社层层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培训赤脚医生4000余名。1970年,地区革委会组织1000多名医务工作者到残存血吸虫病的11个村庄查螺灭病,发动群众大打消灭钉螺的战役,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体育 1972年,地区革委会贯彻毛泽东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重新建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尔后,县、市也相继建立);逐步修复体育运动场地,抓学校体育带动社会体育,抓普及促提高,全地区体育运动开始复苏。当年,国家体委决定在漳州筹建排球训练基地,地区革委会采取应急措施,抢搭2座竹棚,建造6个三合土排球场,作为临时训练场地;还修建体育馆和5个室外排球场,接待12支省级青年女排来漳冬训。此后,国家体委陆续投资建成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漳州成为“中国女排冠军的摇篮”。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1990年)
  


  (一)经济改革与发展
  1.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地区行署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纠正农村政策“左”的错误,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成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18个国营农场也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加强领导、协调、服务,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发挥经济组织独立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行署和县(市)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专业联合体和生产专业户;并在农业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农业区划,调整34万亩粮田种植经济作物,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开拓与发展。
  1985年,漳州市(地级)政府按“贸工农”格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施优惠政策。农村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全市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形成贸工农综合经营的新格局。当年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袭击,但农业总产值仍达11.86亿元,比1978年增长64%;果、林、副、牧、渔都增长两位数;乡镇企业年收入超8亿元,比上年增长6成,实现5年翻两番。全市农村逐步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常规生产型向开拓型转变,从单一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1986年,市政府着力完善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定保粮、保蔗,发展“两水”(水果、水产),保办“三业”(林业、畜牧业、乡镇企业),实现“三化”(现代化、基地化、商品化)的奋斗目标,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对粮食生产采取“一保面积,二攻单产”的对策,狠抓科技兴农,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落实“两山”(自留山、责任山)政策,促进开山种果、种竹、造林;水产实施养殖、捕捞、加工并举;林业抓好资源、种植、管理3个环节;畜牧业以“菜篮子工程”为中心进行生产;乡镇企业着重于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同时,广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持续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开展综合治理,统筹运转。1986年,市政府确定平和、南靖、华安、长泰、漳浦5县参加全省第二期改造低产田协作攻关,在45个乡建设24.4万亩示范片,县县获得增产。1987年至1988年,省开展“丰收计划”活动,市实施万亩“稻、麦三熟高产”示范片,抓点促面结合兴办“吨粮县”、“三纲(亩产超千公斤)镇(村)”竞赛。龙海县粮食增产、增收,获省政府颁发的“粮食丰收一等奖”。
  1989年,市政府在“科技兴农”上采取新措施,先后建立生猪、禽蛋和蔬菜等10个农业商品基地,形成系列的“菜篮子工程”。同时,组建市、县(区)农业经济技术承包集团,组织科技人员对100多万亩稻田实行技术承包服务;组织科技人员分期分批深入农业第一线为果蔬、禽蛋、生猪等生产服务,连创佳绩。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4.4亿公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增产1300万公斤,单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国务院表彰。漳州农校高级讲师(副教授)黄幼雄培育的优良品种“禾山稻78130”,在省内外推广种植,开创稳产、丰收新纪录,获得省、市科技一等奖,他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市委、市政府适时总结、表彰和推广运用科技先进经验,全市农村学科技、用科技蔚成风气。龙海县培植蘑菇,东山县扩种芦笋,漳浦县饲养对虾等等,成绩显著,成为全国一级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大抓扩大创汇农业生产,发展优质香蕉、芦柑、蜜柚、水仙花等花果。
  2.发展“两水”
  发展水果业 80年代初,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指导下,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农民垦荒山、开坡地,广种果树,发展果业,全地区涌现出许多水果专业户、专业村和佳果场,形成多层次、上规模的果业新格局,并向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1984年,龙溪行署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扶持发展水果生产,并把水果生产列为创汇农业的重要项目之一。1985年,初步建立以芗城区天宝镇为中心的香蕉基地,以长泰、南靖、平和三县为中心的柑橘基地,以龙海、诏安二县为中心的荔枝基地等8个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市、县(区)政府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深入果区,协助开发蜜柚、龙眼、菠萝、枇杷等佳果。1988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3.74万亩,占全省果地面积的25%。水果出口效益显著。1989年,市、县(区)、乡(镇)成立开发山地、绿化荒山的指挥机构,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林果竹一齐上,绿化致富一起抓”的决策,全市掀起开发山地大种林、果、竹的热潮。199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106.49万亩,总产量24.79万吨,均创全市历史最高纪录。
  发展水产业 地区行署从改革体制着手,把过去的行政管理转向以法管理,积极发展股份制等多种合作经济。着力于科技兴渔,逐步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渔一体化,权、责、利一元化的新格局。1985年,全市(地级)水产品总产量达10.58万吨。推行渔业科技,大力开拓海、淡水养殖业新资源,开辟外海新渔场,充分利用内陆江河、池塘及濒海滩涂,建设养殖基地。狠抓对虾、鳗鱼、贝类为主的水产品和一批海稀珍品的养殖。同时创办加工厂(场),为水产品出口提供条件。全市渔业经济从封闭型、内向型转变为开放型、外向型,水产品年年增产,1990年渔业总产达17万吨?!捌呶濉奔苹诩洌嬉底懿的昃龀?6.35%,是全市农、林、牧、副、渔五业中产值增率最高的产业。
  3.开展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 1983年,地区行署完成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7年,市政府以“优美、整洁、安定、繁荣”为目标,对原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88年省政府批准实施。市政府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先急后缓,注重效益,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原则,发挥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城市建设。1986年至1990年完成城建投资4787万元,为1949年至1985年城区建设总投资的1.14倍。其间加强漳州城区“二水一路”(供水、排水和城市道路)建设,开发城区东岳、前锋、桃林、湖内、竹园等居民住宅区,建设商品房83.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259套、74.44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公用设施。1990年,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为9.42平方米,比1986年的6.08平方米增长54.93%。漳州城区面积已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20平方公里增至10.90平方公里。城区高楼矗立,商场、店铺相连,街道宽阔,两旁栽种花果树木,形成龙眼街、芒果街、玉兰街,益显“花果之乡”的城市特色。
  村镇建设 地区行署、市政府贯彻省政府颁布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把村镇建设摆在发展开放区经济的重要战略位置,实施“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原则。1978年至1987年,全市(地区)农村共新建住宅2430万平方米,占农户41%的26万户农民喜迁新居;新建生产性和公共用房368万平方米;25%的集镇和16%的村庄有了自来水;村镇的道路、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都有较大改善。龙海县角美镇,以其地处交通枢纽的优势,走出一条“以市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集镇建设”的新路,先后被评为“中国乡镇之星”、“文明集镇”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先进单位”。芗城区天宝镇,发挥蕉乡优势,采取“政府定政策,镇里划土地,群众集资金,大家齐动手”的办法,建成香蕉专业市场,促进集镇经济大幅度增长,带动集镇建设。这个市场已成为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之一。
  4.发展商贸,开发外经
  商业贸易 地区行署、市政府贯彻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行政机构和企业机构职责分开的管理体制,给商业企业以应有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商品购销政策,改变由国营商业统购包销工业品的格局,实施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代购代销、工商联营联销等多种形式。对农副产品从开放集市、议购议销过渡到取销统购派购,在市场调节中,开展工商、农商、商商联营等横向经济联合,涌现出许多联营实体和集体、个体商业。供销合作社恢复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经营特点。县(区)和乡(镇)为增强商品经济效益,大力兴办农贸市场,促进城乡商品流通。
  外经外贸 1985年,建立市(地级)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市对外经济工作。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利用外资工作,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外商投资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实行“一幢楼”联合办公,方便外商投资。1988年至1990年,批准“三资”企业310家,总投资额2亿多美元,合同外资额1.3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21多万美元。实收对外加工装配工缴费356万美元。1990年初,实施九龙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吸引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成立中国漳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港、澳、台和日本等签订劳务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开辟东山县铜陵镇、漳浦县下寨和旧镇、龙海县石码和海门、诏安县宫口6个港口为出口物资起运点;建立初具规模的罐头原料、蔬菜、水产、水果、畜牧、保健饮料6大出口商品基地。同时,实施外贸体制改革,实行外贸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逐步授予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对外经营权。全市对外自营出口额1987年745万美元,比1981年增加14倍;至1990年增为2511万美元,比1987年又增加2.37倍。
  5.发展乡镇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地区行署执行国务院、省人民政府的指示,作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10条规定,执行“积极扶助,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进一步搞活、放宽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市(地区)、县(市、区)、乡(镇)齐抓共管,把工作重点放到基层,把乡村单一经济模式改革为乡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轮驱动”。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抓好食品罐头、蔬菜脱水、水产冷冻三大食品生产。同时实行多方结合,因地制宜,农、工、商、建筑和交通运输、饮食等各业并举,带动适应群众需要行业发展的办法,颇有成效。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3946万元,奠定持续发展的厚实基础。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达61608家,比1980年增长6.9倍。其中,乡、村办的集体企业占一半以上。嫁接“三资”企业合同71项,利用外资2484万美元;从业人员32万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25%,为农村治穷致富作出重大贡献。当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241977万元,比起步阶段增长近30倍。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各县(区)年产值千万元、百万元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有240多种产品在省、市行业评比中获优质、优良产品称号。1980年至1990年,全市(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2.6%,是全市(地区)诸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创造5.48亿元的固定资产,比41年来全市(专、地区)农村固定资产的总和还多。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6.扶 贫
  1986年,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加强老少边岛建设”的指示,成立漳州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国务院批准的平和、诏安两个贫困县和省政府核准的长乐、九峰、崎岭、霞寨、芦溪、国强、大溪、石寨、建设、红星、霞葛、官陂、秀篆、和平、下河、马铺、赤岭、湖西、隆教以及市政府确定的马坑共20个贫困乡(大多地处山区,多数又是革命老根据地)为重点,抓紧脱贫致富工作。1986年至1990年,中央、省、市、县各部门拨专款13565万元、钢材12290吨、水泥7613吨、化肥14199吨。市政府先后派出扶贫工作队,协同省、县抽调的干部1939人,进驻贫困乡,蹲乡抓村。其中,市、县领导挂钩的扶贫点有76个乡、村,各系统定点挂钩的有319个乡、村。扶贫人员着重引导贫困地区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老区的革命传统,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上“短、平、快”的多种经营生产项目。扶助兴建、修挖水利渠道677条、水库(坝)68座,增加受益作物面积近20万亩;兴建山乡公路85条、454.5公里(含以工代赈5条公路、30多公里)和大小桥梁88座、1510米;建造大小水电站44处,架设高压线路647公里,接通照明线路60多公里;新建饮水工程66个,受益人口7.78万人;造林145万亩,种果、竹、茶50多万亩,兴办集体果场,并增养耕牛8000多头;兴办乡镇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新增产值上亿元。还帮助贫困乡村建立粮食、果树、养殖、食用菌等加工企业;举办科技、文教、卫生等各种培训班,培训各种人员62万人次;组建乡、村科技站(组),配备技术员,逐步完善乡村科技网络,开展科学种田。至1990年,贫困县、乡的工农业总产值、粮食和水果总产量、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平和、诏安农村人均纯收入605元,比1985年增加305元,增长101.67%;20个贫困乡人均收入463元,比1985年增加246元,增长113.36%。全市贫困户已脱贫77061户,脱贫率达95.5%。两个贫困县脱贫率为95%,20个贫困乡脱贫率为94%。
  7.开创旅游业
  80年代中期起,市(地级)、县(区)先后建立行政主管机构,采取措施,发展旅游事业。
  发挥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市政府牵头,协调市计委、经委、交通、邮电、港口、城建、文化、财政、轻工、商业等部门,相互配合,外引内联,集资发掘和整修名胜古迹、革命胜地307处,创建多姿多彩的景区、景点,逐步形成漳城游览区、九湖花果观赏区、东山海滨风景区、赵家堡仿古旅游区、云洞岩风景区、三平寺旅游区。古迹揽胜,名花观赏,佳果品尝,海滨度假,体育旅游,寻根访祖,温泉疗养,各具特色。
  加快旅游配套建设 市政府根据漳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和华侨、港澳台胞亲缘交往频繁的实际,加快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添置车辆,改善有关设施,制定旅游行业道德规范,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外宣传,开拓客源市场 编印发行《漳州旅游指南》、《寻根览胜漳州府》和漳州名胜古迹简介、导游图、纪念券,拍摄介绍漳州的电视专题片等等,以提高漳州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1984年至1990年,漳州共接待探亲、旅游者13.53万人次(华侨和港澳台胞占88%)。其中,1990年就接待2.77万人次,比1984年增长44.27%?!捌呶濉奔苹诩洌新糜我凳杖?386.95万元,其中1990年比1985年增长5.66倍。
  (二)提倡计划生育
  70年代起就在全地区提倡计划生育。进入80年代,市(地区)、县(市、区)各级政府第一把手亲自抓,乡(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形成网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增添设备,改善技术条件。1984年,地区、县(市)先后建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药具管理站,乡(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队,形成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技术指导、药具发放网络。1986年,全市普遍实行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农村村民一对夫妇生一个男孩(生女孩者间隔4年以上再生一孩)的生育政策。晚婚晚育者、独生子女及其家庭,依规定享受照顾和奖励。1988年,市委、市政府相继颁发《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县(区)活动的通知》、《关于各有关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并推广平和县创造的“节育手术平安保险”、“计划生育养老果园”和南靖县创造的“独生子女平安保险”和“二女户养老保险”等经验,走出一条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新路子。嗣后,又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公开、计划生育手术对象公开、落实措施公开、奖罚公开的办法,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透明度,使计划生育日益为全市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自觉执行。全市女性的初婚平均年龄,1960年为19.6岁,1982年提高到21.6岁。1990年,全市72万对夫妇实行晚育、采取各种避孕措施者64万人,综合节育率为88.81%。历年累计领取独生子女证者4903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3年的38.8‰,逐步下降至1990年的14.30‰;年平均递增率由1964年至1982年的24.7‰降至1983年至1990年的16.83‰,降低7.87个千分点。1962年至1973年,年均出生10.1万人;1974年至1982年,年均出生7.67万人;1983年至1990年,年均出生6.61万人。按1971年总生育率计算,1972年至1990年19年间,全市累计少生133.26万人。市委、市政府还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今后层层建立人口目标责任制,开展计划生育“达标”活动的总体部署,持续地把全市计划生育工作推向前进。
  (三)侨胞和侨眷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专署就把侨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专区、县(市)先后建立侨务机构,成立侨联会,实施华侨政策,依法办理侨汇事务,开展贫侨社会救济,并不断改进、完善服务和管理工作。安排被某些国家排华回国的侨胞到云霄常山、龙海双第等5个华侨农场和3个国营农场定居就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纠正土地改革中错划的归侨、侨眷成分,处理退还原被占(借)用的侨户房地产;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归侨、侨眷的冤假错案;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有306名归侨干部晋升职称,181名走上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的领导岗位。同时完善各级中国旅行社配套机构,改善华侨接待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回归漳州寻根访祖、省亲的侨胞和外籍华人越来越多。1988年,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到龙海县鸿渐村寻根认祖。漳州众多华侨充分发挥外引内联的积极作用,建立侨资工业企业(占全市批准外资合同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归侨、侨眷热情投资协同家乡创办乡镇企业,还多方面、多形式捐赠款物发展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工农业科研活动,兴建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和影剧场,兴修水利,铺桥造路,造福桑梓,多次得到省、市人民政府的表彰与奖赏。
  (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事业
  1978年,地区行署采取措施,开拓科技市场,发挥科技机构的职能作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此后,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科技人员中评定职称,奖励运用科技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为科研人员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组织科技队伍进入经济开发主战场,并与生产骨干相结合,扩大科技生产效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地区)、县(市区)、乡(镇)科普协会和科普小组,形成科技网络?;挂虻刂埔松柚每萍甲裳镜刃问降木檬堤?,推动科技为生产服务。市政府(地区行署)逐年增拨科技事业经费、专项资金,以适应深化科技研究和应用的需要,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上,多方支持科技人员精心钻研,重点攻关,抓好“水稻78130”、“甘蔗闽选703”、“闽糖70至611”等良种稻、良种蔗的培育与应用以及芦笋的引进与栽培等;尤其是运用高产配套技术进行水稻“特优63”的播种,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生产上,自80年代起,逐年增加工业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投资。全市(地区)工业科技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1981年为23万元,1990年达384万元,增加15.7倍?!傲濉逼诩?,地区行署为改造全地区63个企业,批准轻工系统投资3311.6万元,运用科技力量,推广新技术,发展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增利税。其中漳州注塑名列全省前茅,漳州印刷厂电子凹印版辊达到国际水平。40年来,全市(专、地区)获省、市人民政府奖励的科技项目达426项,参加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获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1个。
  2.教育事业
  1977年8月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后,全地区各级政府提出要像抓经济那样抓好教育工作。80年代,先后3次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市(地区)、县(市、区)、乡(镇)三级管理,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1985年,全市(地级)在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城区普及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成人教育,扫除文盲。当年,长泰县成为全省第一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县份。市政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并发动多渠道集资办学,集资总额达2亿多元,大大地改善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全市基本实现农村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龙海县被评为全国普及小学教育、集资办学优化育人环境的先进县。市政府呈报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筹拨专款,调拨土地,协助复建漳州师范学院,兴办漳州职业大学,扩办漳州教育学院、漳州业余大学、省电视大学漳州分校;并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大专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比1982年增加18300名,增长159.98%。市政府确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兴办各类职业中学。城乡还广泛举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形成学文化与学技术相结合的初、中等教育新格局。每年培养和培训初、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约10万人。南靖县改革成人教育,既学文化又学技术,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市政府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教育工作者。依照规定批准教师家属农转非1997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715名;给中、小学教师增加10%工资和教龄津贴;给30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退休后享受全薪的退休金待遇。在教师中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特级教师,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捌呶濉奔苹诩?,批拨地方财政专款600万元,建造市直教师(住宅)新村。1990年,市教育系统中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7人、市人大代表22人。
  3.文化事业
  地区行署建立和发展全地区文化机构和文化网络;鼓励文艺创作,开放“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的传统剧目,引导编演革命现代剧、新编历史戏、优秀传统戏。同时,重视文物工作。1982年、1984年,行署、各县(市)政府两次勘查全地区历史文物;1986年,市、县(区)又组织文物普查队在全市范围进行文物普查。1990年以后,先后在城区北郊莲花池山和甘棠东山发现旧石器和人骨化石,仅以人骨化石(距今约1万年)为据,就把漳州一带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7000年推进至1万年。至1990年,全市列为省、市、县(区)文物?;さノ坏模忻窆?1年(1932年)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民国17年打响福建农民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平和暴动”纪念馆、芗城区陈元光墓、漳浦县赵家堡等373处。主要文物分别由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进行整修。
  1986年12月18日,国务院公布漳州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年,由市委、市政府主办漳州建州1300周年纪念,结合举行文化艺术活动与招商活动,盛况空前。1987年,为进一步探索漳州城的?;び虢ㄉ栉侍?,市政府批准由漳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市历史学会联合召开“漳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び虢ㄉ柩跆致刍帷?,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修订名城建设规划。
  4.体育事业
  地区行署、市政府重视体育事业。逐步完善体育设施,在国家体委支持下,把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扩建为综合性体育训练基地;建成温(泉)水游泳池,成为全省惟一的全年性水上训练和比赛场。建立全市(地区)老、中、青、少年的体育网络,举办各种类型体育运动会,培养众多具有竞技能力的体育新秀。其中,王建忠、余斌、李光伟、萧庆元参加全省、全国以至世界航海模型比赛,破、超世界纪录,为国争光。1986年,受省政府委托,在漳州举办福建省第九届运动会,市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修建达标的漳州人民体育场,增置合格的体育设备,创建规格化的比赛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条件,使这次全省体育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项目最全、历时最久的运动会获得圆满成功。市运动员获得男子排球、女子排球、女子羽毛球、女子游泳少年组、航海模型、女子国际象棋、男子自行车等11项(次)团体冠军,108人次获得金牌。
  5.卫生事业
  地区行署、市政府把做好卫生医疗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内容,逐项抓紧实施。重点整顿、充实各级医疗、防疫与妇幼保健机构;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继续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的措施,进行城乡综合治理。并推动免疫计划进程。1985年,全市(地级)消灭血吸虫病,受到国家卫生部、血防领导小组表彰。市政府还推动城乡改善饮水卫生条件,全面规划,拨款扶持城乡建造自来水厂,帮助饮用水有困难的村庄解决饮水问题。加强实施国家《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颁发《关于加强医药市场管理的布告》,依法取缔假药,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