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楼阁官方网站入口-51品茶轻量版,本地同城200元快餐服务网站,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最新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记叙改革先行者的足迹
2013-12-3009:47:00来源:

怀着对中共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项南的无限崇敬和深刻怀念,王毅林同志年届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精心收集材料,伏案撰文,花费一年多时间编纂出版了《永恒的怀念》。

《永恒的怀念》一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记述了项南致力改革的功绩、刚正不阿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一部分为领导题词,收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等十几位中央、省级领导同志的题词;第二部分为工作照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项南同志在工作中的缩影;第三部分为纪念文章,根据不同内容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怀念篇,刊录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中央党政领导以及省、市老领导、老同志对项南的回忆和怀念文章。第二类是颂扬篇,收录的主要是媒体舆论对于项南的评价文章。第三类是综述篇,偏重对项南的生平介绍,其中最感人的是项南五女项小米所写的《怀念父亲项南》,项小米以女儿的视角描述父亲,从项南的生活细节起笔再延伸到项南的工作,从而突出了项南“智慧、勇气、无私”的高尚人格,一气呵成,情真意切。第四类是学习篇,是主编王毅林同志通过阅读项南的相关文章、书籍后撰写的心得体会,共计15篇,记述了项南在各个阶段,身处不同部门所作出的功绩,其中主要为项南在福建执政五年期间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和贡献。

纵观项南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他的一生波折不断,跌宕起伏,但他依然保持了高贵的品格、坚定的信念,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始终兢兢业业,为了人民的利益,大胆创新,力排阻力,推进改革,正如他的女儿项小米说的那样“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做到无畏”,有了这份无畏的勇气,他便敢为天下先。他的敢为不是乱为、妄为,而是充满智慧火花的有所作为。正是这样的“无私、勇气、智慧”,使他无愧为一名推动时代进步的卓越先行者。王毅林同志主编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项南这位改革先行者的闪光足迹:

一、正直无私、嫉恶如仇,坚决平反冤假错案。

项南1981年刚到福建上任,就遇到福建地下党问题涉及面广、冤假错案情况复杂的大难题。面对这道难题,项南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确定了“坚决、彻底、尽快、妥善”的指导方针。制定这样有胆识、有魄力的方针,一来是因为项南本身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的个性和实事求是的踏实作风,二来是因为他深知受冤假错案压迫的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开人们的思想包袱,改革便无从谈起。他很明确地指出“关于平反冤假错案,这是能否打开福建改革开放局面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抓住这个关键,作为突破口。”

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项南遇到了不少阻力,但有幸的是也得到了胡耀邦、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的支持,魏金水、谭震林、江一真、范式人等老同志的鼓励和督促,以及胡宏、金昭典、李正亭、黄明等省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协助。在多方努力和推动下,平反了“405专案”,恢复了许集美、黄国璋、林汝楠的党籍;彻查和妥善处理了仙游地下党问题、“曾镜冰内奸嫌疑”案、闽西南“红旗党”案等三大冤案,并以平反这三大案为契机,加快推进全省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落实地下党中知识分子干部的政策;摘掉傅柏翠“社会民主党领袖”的帽子;平反胡文虎冤案,还其爱国华侨的历史原貌等等。项南主政福建期间,全省平反、复查处理地下党同志的6000多个冤假错案,恢复4648人的党籍,调整了9007名地下党的职务,调升了3630名地下党员的工资。公检法部门还平反纠正了涉及地下党人员、老区群众大案件1.4万多件,解除了3921名干部在审干、肃反及各个政治斗争中受限制使用的问题。

项南对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公正处理和妥善解决,维护了党的形象,稳定了民心,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大家凝聚到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为福建的改革发展营造了安定团结、人心向上的良好局面。对于许集美、胡文虎两位华侨的平反,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日后充分发挥福建的对侨优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项南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所提出的六点意见,不仅是认真贯彻邓小平和胡耀邦关于拨乱反正的成功实践,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发挥山、海、侨、特,大念“山海经”。福建山多、地少,加之一直处于对台斗争前线,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每年财政收入仅十几亿元,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差距甚大,是一个吃中央补贴的穷省。项南来到福建后,从福建的实际省情出发,总结出福建具有“山、海、侨、特”四大优势,提出福建应该抓住改革开放这一大好时机,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大念“山海经”,建设林业、牧业、渔业、经济作物、外经、轻型工业、科教和统一祖国等八大基地。大念“山海经”的提法打破了过去仅把农业看做是种地、种粮的狭窄观念,走出了“以粮为纲”的局限,开创和激发了农业多种经营的灵活思路。省内不少地区都在这一正确思路的引导下,合理开发山海资源,大力发展山海经济,农村经济出现了大好形势,例如闽西连成朋口镇在1978年时工业总产值仅500余万元,是全省典型贫困乡。80年代朋口在项南的指导和关系下,全乡积极做好“山”的优势,大力发展兰花种植,现如今已成为福建省兰花基地,光花卉一项产业,年产值就超亿元,不仅摆脱了贫穷的困境,还走上了农村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模式;漳浦县在项南的指引下,根据当地海洋资源丰富,且距离台湾近的优势,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着重向山海发展,并大胆进行对台小额贸易,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开拓了农村多种经营的新局面,开创了两岸民间交往、经贸合作的新路子,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展乡村经济,培育“乡镇企业一枝花”。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农民集资创办乡镇企业这一新事物,社会上褒贬不一,非议甚多,甚至有人提出应当对乡镇企业进行“关停并转”。1983年,项南亲自在当时全省乡镇企业最发达的晋江陈埭召开全省社队企业现场会,明确表态“集资办厂好得很,它姓‘社’不姓‘资’”,并赞扬陈埭是福建企业的一枝花,果断鲜明地提出福建要靠“乡镇企业打头阵”。在项南的悉心指导和热心扶持下,全省的乡镇企业大受鼓舞,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一枝花”发展为百花齐放,产值连年翻番。1985年,受到“晋江假药案”的影响,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冲击,项南本人也因此受到牵连,但他以无私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巨大压力,认为“乡镇企业一枝花,这支花生了点虫,把虫子捉掉就是了”,依然给予乡镇企业不变的、坚决的支持。在“晋江假药案”后的几十年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带动全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项南发展乡镇企业思路的正确性。

注重科学技术,倡导“以智取胜”。项南高度认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为福建要由落后走向前列,就必须尊重科学,注重智力开发,培养人才,实施“以智取胜”战略。要解决人才问题,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三靠使用。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项南加大了教育基建投资总额,制定了许多政策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还积极支持办学体制的改革,福建华南女子学院、泉州仰恩大学和安溪慈山财专等一大批大专院校就是乘着这股东风迅速创办起来的;为了使更多的领导干部加深对重视科学技术和尊重知识分子的认识,项南邀请专家报告团多次为省五套领导班子、厅局级领导、地市县领导宣讲,还对知识分子“左”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明确知识分子是独立的社会主体,代表着社会先进力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中坚力量;他还大胆使用和提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耙灾侨∈ぁ钡氖凳?,进一步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开辟了福建教育和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福建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根基和组织保障。

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特区。项南是改革开放的忠实拥护者和大胆实践者,根据福建的投资条件,他提出了应对侨商、外商来闽投资实行“三个更加”(更加特殊、更加灵活、更加优惠)和“三个要干”(双方有利的要干,对方有利而我方无利无害的要干,我方暂时吃点亏但从长远和整体看对我方有利的也要干),并在特区推行“四个特殊”(特殊任务、特殊政策、特殊环境和特殊方法)。在当时,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部分领导干部及群众的观念都较为保守,对于项南的这项大胆决策,有不少人持质疑和反对的态度,甚至有人指责其是“卖国主义”。虽然阻力重重,但项南还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果断支持福州中日合资设立 “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肯定厦门卷烟厂与美国雷诺士公司合作加工骆驼牌香烟等中外合资项目,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的成功经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到厦门视察,项南藉此机会积极向邓小平进言扩大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厦门经济特区由此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此外,还对福州也实行对外开放,将马尾开辟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开放了闽南厦、漳、泉地区,使我省的经济从封闭型开始向开放型转变。在抓开放的同时,项南尤为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了福州和厦门两个海港、两个机场、两套电信、改造鹰厦铁路、建设福厦铁路、漳泉铁路、整治闽江和九龙江、建设沙溪口电站和水口电站等十大工程,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环境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福建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发展。

三、心系老区,为民谋利,全心投入扶贫工作。

1986年初,项南因所谓的“晋江假药案”被调离福建, 他并没有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郁郁寡欢,消极处世,而是继续以饱满的精神履行他的新使命——扶贫济困。1989年,已经71岁的项南被任命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在担任会长期间,他怀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不顾年迈多病,先后深入到冀、晋、豫、陕、甘、宁、闽、赣、辽、黑等十几个省的老区、边区、山区。他下基层调研从不搞排场,一律轻车从简,坐硬卧火车、坐拖拉机、住农民茅草屋、自带干粮是常有之事。经过细致的调研,项南提出了“只服务,不营利;只帮助,不代替;多造血,少输液;多开发,少救济;要脱贫,靠自立;要致富,靠科技”的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实行以开发扶贫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干部交流;引进开发项目、开办扶贫开发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培养技术骨干;争取侨胞、台胞以及国外友好人士、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和物资参与扶贫;改善老区的生态面貌,尤其是加强水土治理,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出开发中西部,成立中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等等。项南的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建议和举措,促进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造福了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深得民众的赞扬和感激。

《永恒的怀念》不仅记叙了项南个人的功绩,也反映了福建省以及全国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仅是对项南个人的怀念,更是对改革开放历程中和项南一样敢为天下先的先行者们的尊重和纪念。先行者们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坚定地走好改革开放之路,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开辟新境界,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取得新突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